首页 资讯 社会 科技 财经 访谈 文化 图片 全国 视频

头条

旗下栏目: 头条 国内 聚焦 发现

中国食文化中国食天下(壬辰年:“九九重阳节”)

来源:本网 作者:风华正茂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0-29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九重阳节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 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九重阳节”与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

——火的引用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状况,熟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分水岭!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健康的宝库,建议设立中国食文化学!

一、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食文化学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饮食生产的巨大贡献,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在中国,“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至秦汉间成书的《易传》对“鼎”卦的解释中,“以木巽火,烹饪也。” 大意是在鼎下,架起木柴,通风起火;煮熟或烧烤食物至熟用。所以,烹饪的原始意义就是煮熟(烧烤)食物。烹饪一词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并不意味着烹饪这一事物也出现在战国或秦汉间。因为,在古史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的的燧人氏距战国时期至少也有数千年的时间,但实际上中国先民用火的历史更早,开始于距今五六十万年的北京猿人时代。 《易经》之后的文献中,曾用“烹调”、“料理”概括并代用词;到了近代,大家才更加广泛使用“烹饪”一词,经社会的不断使用和认同,才确认下来;并使用至今。同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在的烹饪和烹调二词研究分野的十分明确了,烹饪覆盖烹调,烹调是烹饪的组成部分;现代的烹调一词已经引申指制作食品的技术方法,称之为“烹饪工艺”。 广义的烹饪文化不仅包括食品生产的文化——烹调文化,也包括食品消费的文化——饮食文化。烹饪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食品生产与消费中所包括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及其联系的总和” 中国烹饪来自于实践,同时,接受时间的检验。相信,中国烹饪在新的时代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烹饪文化是在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火的引用”发展的“熟食阶段”的过程,“食文化”是人类文明饮食发展的升华,从“田头”(源头)到“嘴头(营养)”的科学发展过程;是一个为人类健康发展的整体食物链。既包括原材料的选育和种植与收割到运输过程和初级加工原料,同时,又包括食品的加工工艺过程和半成品及成品的整个形成过程;又包括食用前和食用过程中及食用后的具体体现。 所以说,设立“中国食文化学科”是必要的,也是人类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必然需求。

(朱长云书法:“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吃中国粮最安全)

二、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民以“民以食为天”为理论依据,中国“重食”思想和“重养”传统文化理念发展至今,其“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精髓始终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同时,又有传统的节假日比如除夕节、春节(除夕节和农历新年正月初一);2,清明节(寒食节);3,端午节(五月初五);4,七夕节(七月初七团圆节);5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6,重阳节(九月初九);7、冬至节(冬至大如年,民俗记忆和书刊都有记载)等; 以上节假日的食品多种多样食品丰富;1、春节:食品丰富;必吃的饺子; 2清明节:祭祀春游,青团(江南食品),薄饼(团聚);鸡蛋(秦代此时禁火,提前煮鸡蛋备用);艾饭(客家清明节期间食用,一年不生病); 3、端午节:包粽子(南北方有不同的品种),包饺子; 4、七夕节;团聚的日子,饺子等; 5、中秋节:食品丰富,月饼;包饺子; 6、重阳节:登高赏月(重阳糕吃两种糕:花糕、栗子糕);菊花酒;吃饺子;7、建议增加——冬至节和除夕节:冬至大如年,吃饺子(冻不着、不冻耳朵),元宵;除夕节,丰富的食品; 南北方具有差异性,北方过节始终没有离开“饺子”食品。还有民族特点。河南信阳以及周口、南阳等地喜欢吃水饺、扁食等。

三、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庆;1、人物(如老子);2、年月(二月二,龙抬头)、除夕节;3、节气(秦朝已始秋分节)等;

1、人物:如老子;老子纪念日;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鼻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论;时至今日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要素和精髓。

2、时令:二月二龙抬头;龙——中华民族的象征;图腾,腾飞!目前,北方有吃饺子和吃薄饼的风俗;寓意团团圆圆;

3、秋分:曾经是“祭月节”;2018年经国务院同意设立将“秋分节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前,以文艺演出和有关赛事为主;

4.春耕节,(一亩三分地、先农坛);可追溯到西周;明清帝王达到鼎盛时期。

四、设立“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

北京——人类文明的圣殿——北京,文明纪念日 !同时,可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性,整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事件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节气为文明节日。 “北京纪念日”和“北京城建城纪念日”!发现“北京人”和火的发现及引用;熟食的开始等等。北京,人类文明之源!

北京城(建城日):1987年侯仁之先生就提出 “北京城建城日”;1995年北京市举办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正式确认北京城于公元前1045年;实际根据考古比此时早134年;至今北京建城为3200年! 考古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有建城日的国家,最神奇的是古代意大利(罗马古城,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目前称之为“建城日”;最隆重的是莫斯科城,始建于1147年,建城日活动规模最大;最正式之例---圣彼得堡市1703年5月27日,至今在搞庆典;隆重热烈。)

(朱长云书法:“天人合一”)

五、礼仪文化中的中华礼食;

1、祭天文化(丰富的祭天食品):祭天文化是我国古代崇拜神明的崇拜行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远古时期的黄帝“封禅(shan善音)天地,”开始;排列诸神、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周公制礼作乐,祭天典礼“礼仪大备”,形式和规格逐步规范。西周时期以“冬至日” 为“大祀吉期”,在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因此,祭坛大典又称“冬至大祀”。西汉、隋、唐 、宋、元 举办:“天地和祀”。 从秦、汉以后,历代封建帝王以“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为政治理念;以“敬天敬地”为己任;历朝历代建祭坛于“国之阳”,用于举办“祭天大礼”;至唐到元、明清(辉煌);祭坛:设“玉、果、蔬、笾、斗、牲等等” 备燎柴、焚香烛,礼祭皇天上帝,以“爙(rang音)灾祈福”! 明清时期,皇帝祭坛典礼有:“春正月天地和祀”、春正月祈谷大祀、孟夏常雩(余音)大祀、仲夏大雩大祀 冬至祭坛大祀; 冬至大祀(冬至大如年)冬至又称长至 ,“一阳气自地而始”也就是说“一阳资始” ;所以古人将冬至这一天举办“祭坛大典”。 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据记载,1924年12月23日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只搞了一次礼仪性的祭拜;也是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的完结)。 可以说,“祭天食品”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也是最为壮观的“礼食”。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太平!

2、宫廷食礼(朝廷贡品,豌豆黄、御膳等);

3、民族性礼食(各民族风味名点名菜);

4、地域性礼食(区域食礼,德州扒鸡、北京烤鸭);

5、名人礼食(东坡肉);

6、食物礼食(龙井虾仁、樟茶鸭、桃花泛);

7、节气和节日礼食(非遗);

8、民间祭天食品;丰富多样!

食礼: 1)先秦“礼食”;提出:“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等理论。 2)儒家礼食(六礼);迎送之礼、交接之礼、进食之礼、卒食之礼、侍酒之礼、其他循礼。3、传统食礼:分餐与合食、礼仪与请柬、座次礼仪、进食礼仪; 4、近代食礼;丰富多彩!

六、文化遗产:1),2006年05月2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文化遗产,使中国人民非常自豪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弘扬的文化。

1、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2、中华民族具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究其原因就是中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传承脉络;很重要一点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24节气! 立春(立春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是春季的第一个。立春,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之说。虽然立春了,向着暖和的方向发展;但是,还是比较好冷的;还有七九、八九,九九。直到春分播种季节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暖阳之意。

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追根溯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漫长具体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代公元前的汉代和春秋战国、乃至夏商周、尧舜禹对历法和节气都有一定范围的记述。《山海经》 《易经》《黄帝内经》……这些上古奇书……研究的新进展,历史遗址出土文物的新发现,将给我们研究二十四节气带来新天地,我们会不断挖掘出天文节气的新成果。

(朱长云书法:“平衡膳食”)

七、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四季饮食四季养生!”四季养生,首先从饮食做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宫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一个益字,说明了其补养作用,而不能成为主要成分。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我国先祖们,开辟了“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系统养生理论; 中国人从与自然界斗争和科学实践中以及自身的修行时实践中,认识和理解并总结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早在3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有《周礼&S226;天官篇》记载,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和兽医。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通过实践,对膳食重要性有许多科学论述:如战国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唐代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同时,始终以“和”为贵;奉行:“因人而异”和“模糊科学”的理念。

(为了健康的身体,在不同时期,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根据个人身体的基本状况,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鸡牛羊肉、适当增加饮豆浆和牛奶,多吃萝卜、绿叶菜、豆腐和木耳等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年龄的大小来变化,;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按一定的比例选择不同种类的食物。如山药、红薯、芋头、土豆等属于薯类食物,比大米、白面含有更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适合在冬季食用。 秋天有很多的新鲜水果,如梨、葡萄、石榴等。中医认为,梨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葡萄益气生精,能够补益肝肾。在秋季讲究进补,但是吃太多的肉会给消化和代谢器官增加负担。适量进食肉、蛋类食物,少吃肥肉,选择一些易于消化吸收且脂肪含量较少的禽肉是明智的选择。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当然,也要适当增加热量食品。

八、四季养生四季保健

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四季节气的不断变化,一定要适量运动,增强健康体魄;增强免疫力!因人而异的营养保健是必要的补充。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理想的状况;努力一定成功!

九、中国“酒文化”和“茶文化”

中国人饮酒和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饮酒和饮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季节变化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选择暖胃的饮品和喜好的;无论喝哪种茶,不易过浓、过热;一点要做到“四季养胃”的哲理!

我国是农业、农耕、耕种、耕织的文明古国, 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历史文化。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主要特征和根脉,以“气候和物种”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和冬至活动隆重而丰富。已经超过了节气、节令,而形成一个节日,因此在漫长的人文历史中演绎出许多民俗。

酒文化,目前,有“刘伶醉酒、泸州老窖、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江西南昌)”国家工业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酒如杜康酒和衡水老白干酒都是具有发展历史过程的老酒和品牌酒,创立时间约在汉代。

目前,亟待研究开发的中华24节气时令食谱(主食、副食、汤食、小吃);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9月8日报道;9000年前中国人即饮“啤酒”(曲酒);根据在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质发表题为《中国南方九千年前台地上饮酒的早期证据》;为谷物酒,(非现代啤酒);2021年11月30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报道: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发表《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5期),正式公布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据悉,此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茶叶实物出土于西汉景帝阳陵。邾国故城的这一发现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追溯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至前410年),提前了300多年。西岗M1茶叶遗存的发现与证实,为研究茶的早期起源和传播等问题提供了实证材料。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品种繁多;为不同的民族和爱好以及人们健康饮食提供了资源供给。

营养增补要适度,同时,一定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我国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季节性的食品以及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为健康身体和营养的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态为了健康身体奠定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食物多样性”!形成营养的互补,有利于身体营养的补充;食物的多样性和不同的季节性的食品以及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为健康身体和营养的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讲究“五色食品”,五行五色食品是用五色既“红、绿、黄、黑、白色”食物分别补益心、肝脏、脾胃、肾脏、肺系统的方式方法。

指五行在医学应用,发展为一种中医的学术理论。它主要是以五行配五脏为中心: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基本内容:在五脏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经络以联系全身,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并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医学实践联系到五方、四时等,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运用“药食同源,药膳同功”的理论,结合“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理念,对应颜色“白青黑红黄”的食物——对应人体五脏“肺肝肾心脾”,是中医思想取象比类的借鉴和归纳发扬。采用五色红、绿、黄、黑、白色的“食物之象”对应五行火木土水金——五脏:“心肝脾肾肺”,达到食补强于药补的用处,达到养护身心健康。

中国饮食文化以及中国烹饪讲究“熟食”,首先是“便于消化,便于吸收;同时,既营养又卫生”!这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辉煌的突出表现和中国饮食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光环!

膳食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态为了健康身体奠定了基础!

祝愿全体中华儿女健康长寿!

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主要体现在古建筑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至今,还是我们倡导的理念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长云书法:“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中国食文化就是从田头到嘴头(牢牢把握食品安全),田园(圆)到嘴里(口即园又方);圆圆满满! 宫廷食品用料的来源和传统食品加工技艺,如能进一步总结完善一下;即便于传承又便于弘扬!

宫廷(历代朝廷)祭天食品和民间祭天食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空间!食物形态、大小的寓意等等! 节假日可选用喜庆色如红色、桔红等;其它时令性食品和茶食要有季节性和独特性。 如何选用“宫中之美”和民间“非遗特色”,彰显中华文化厚重之内涵!如不同季节的宫中美景和琴棋书画的不朽篇章!

相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发展的道路上,中国饮食文化在人类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一定会蓬勃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文 图:风华正茂; 2022年10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九重阳节”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间百善孝先行,九九重阳敬老情!

——2006年,我国把重阳节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2022年重阳节,是中国的第十个老年节。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也是法定的“老人节”。“九九”重阳之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阳数达到了最大,自然而然的“九九归一,终成正果”!“清明折柳,端午采艾叶,中秋望明月,重阳遍插茱萸。”

中华民族有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九九”——寓意长久长寿,所以,敬老爱老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早在1988年,我国就颁布法律,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在重阳节慰问老人,举办茶话会,为老人解难题办实事成为一种风气。

2006年,我国把重阳节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22年重阳节,是中国的第十个老年节。老年节的设立,有利于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实施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这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举措。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九”含有“长久”的意思,“重九”意指活得长长久久。对健康长寿最为关切的是老人,现代重阳节基本上成了围绕老人而过的节日。

中华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包并蓄能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重阳古俗,如狩猎、祭缸神等等习俗,都淡出了历史舞台,寓意步步登高、幸福长久、敬老助老的重阳民俗,必将永久地传承下来。据资料介绍,关于重阳节,有这样的传说:东汉时期,方士费长房有一个徒弟叫桓景。桓景的家乡瘟疫横行,父老乡亲非常苦难。费长房便让自己的徒弟恒景带着两样法宝,茱萸叶子和菊花酒,在九月九日天地之气极阳之时,去为家乡人消灾解祸。这一天,桓景带着乡亲们爬到最高的山上,身上插上茱萸,喝着香醇的菊花酒,驱邪避祸。自此便有了九九重阳节,登高望乡、插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传统。

当然,还有史料记载,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形成于战国,西汉时普及到全国,唐朝定名为重阳节,唐宋以后达到鼎盛。关于重阳节的由来,主要流传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上古时期先民在季秋丰收时祭天敬祖的古风遗存。九月初九,“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因九九与久久谐音,有“长长久久”“永久丰收”的美好寓意,所以在尝新庆收的同时,也要回报上天和祖先的赐予,此俗流传至今。第二说是登高避灾说。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费长房为师学道。费长房精通岐黄,能医重病,相传是悬壶济世典故的原型。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你的家乡将有瘟疫,你赶快回去让人们把茱萸装在布袋里系在臂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避灾。桓景如言照办,果然平安无事。傍晚人们下山后,发现家畜全死了。从此就形成了重阳节登高避灾之俗。第三种说法来自东晋干宝著《搜神记》,内有一个“贾佩兰说宫内事”的故事。刘邦的戚夫人有一个侍女叫贾佩兰,又名环环。戚夫人被害后,贾佩兰被赶出宫,嫁给扶风县一个樵夫段儒为妻。贾佩兰经常向人们讲述宫中见闻和节日习俗,其中九月初九,宫内上下都要配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命。乡邻们纷纷效仿,逐渐传开。考证重阳节的由来,桓景登高避灾说,体现了利用传统医学趋吉避凶的理念;宫女口传习俗说,说明在西汉时,重阳节之俗已传遍全国;而尝新庆收、祭天敬祖说,仿佛更接近节日渊源历史的真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很受推崇的吉祥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九归一、一言九鼎”这些成语,说明了“九”的与众不同,反映到节日民俗文化上,就是流传至今的九九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因奇数为阳,偶数为阴,9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双九重逢,所以叫重阳节。重阳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尝新庆收、祭天敬祖的人文渊源,在后世的演进中增加了为趋吉避凶而登高赏菊、插戴茱萸、饮菊花酒,以及女儿归宁等民俗活动,所以,又叫“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女儿节、重九节、九月节”等等。

另据资料介绍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星的仪式。大火星是古代标志季节变化的星宿,在秋季九月隐退。由于古人一向把大火星作为季节生产与生活的标识,并且将大火星奉若神明,大火星的隐退,使人们不仅失去了时间的坐标,而且还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此时也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大火星隐退的时节,人们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据说是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带领乡亲们登上山顶,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自此,后人为了免灾避祸,祈求平安幸福,每逢重阳,便登高地、插茱萸、饮菊花酒......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的风俗。

据资料介绍,最晚三国时期,重阳节已经衍变成固定节日,人们以为“九九”寓意“长久”,在这一天享宴高会,祈求长寿,并效仿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用菊花制作节令菜肴。魏文帝曹丕给魏国大臣、著名的书法家钟繇书信《九日与钟繇书》成为对重阳节的经典表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重阳节在唐代中期被正式定为节日,有大家更为熟知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及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至宋代更为盛行,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节日,节日习俗与饮食更加丰富多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面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又以粉做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周密《武林旧事》“重九”及吴自牧《梦粱录》“九月 重九附”中对宋代重阳节亦有类似的记载。明清,重阳设宴之风更加盛行,登高习俗更加浓厚,皇帝还要亲自登高览胜,以畅秋志;近代,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2012年,中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伟大的中华民族“崇和美,贵人伦;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在“九九重阳节”这个时节,老百姓喜欢“登高,望远,辞青,怀念,感恩”;释放内心的情感,表达美好的愿望。“年年岁岁,今又重阳;爱老敬老,祈盼安康。”

重阳节习俗:

“登高——辞青”: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时节,天高气爽,正适合登高远望,活动筋骨,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之地没有限制,人们在山上除了观赏红叶野花,还要饮酒吃肉,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具有吸引力。

“插戴茱萸”:古代奉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老百姓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而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因此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喝菊花酒”:菊花,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有美好的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节日食品,重阳花糕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据有关资料介绍,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各地的重阳节民俗,既延续了一些古俗,也具有某些独特的燕赵文化印记。具体说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戴茱萸、接财神、祭缸神、女儿归宁、蒸花糕、糊窗户等。“九月九,财神爷爷往家走”,这是流传在河北中南部地区的一句民谚。这一天,民间要包素馅饺子来接财神。接财神的时间各有不同。在沧州肃宁县是在中午接财神,这里的俗语说“过了九节九,财神往家走”。而在衡水武强县则流传清晨迎财神的习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财神就会跑到别人的家里了。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博野县潴龙河以东地区也有“九月九,财神往家走”之说,家家蒸枣糕,上面用面捏蛇、刺猬等形状。并包饺子,糊窗户。在河北南部地区以及京津周边地区,重阳节还有祭缸神的习俗。杜康被称为缸神。过去的染坊,酒坊、酱园、糖坊等作坊在这一天要祭缸神。其中以染坊、酒坊的祭祀最盛。 “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这句河北民谚,形象描述了重阳节把女儿接回娘家的习俗,俗称“迎宁”。三秋季节,在田间劳作的女人很累。九月九,秋收结束,娘家人要主动把女儿接回来休养团聚。保定旧时此风最盛。亲家之间在重阳节携带礼物,往来走动,叫追节。娘家人接闺女时携带的礼物叫作“包子”,其实就是蒸的一种大馒头。关系越密切,“包子”个头儿越大,有的达到一斤面一个,数量最多的能送40个,少则30个。为不使来客空手而回,要把包子返送几个,称作“回礼”,俗规娘家送40个的,要回礼10个,送30个的要回礼5个。 保定涞源县的民谚说,“九月九,婚姻最长久”。不独是涞源,因九九有幸福长久之意,所以河北民间大多把九月九作为迎亲嫁娶的吉日,这一天订婚结婚的人家很多。

河北大部分地区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糕与高谐音,重阳又有登高的民俗,吃糕则意味着步步登高。《遵化州志》有重阳蒸糕之俗的记载,“九日载酒具······登高,作面饼九级,曰花糕”。在河北中南部地区,流行用发面卷枣、栗子或肥肉蒸糕,把糕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用面捏一个小羊,寓意重阳。民间把自己蒸的花糕馈赠亲友,叫送节、送糕。威县、巨鹿等县民间,把花糕送给婿家,叫追节。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也要吃花糕。此俗如今尚有流传。因为重阳和霜降节气相连,在毗邻京津的地区和冀北地区,把重阳节与亲朋好友的宴饮叫“迎霜宴”,宴席上常用一种麻辣兔肉为主菜,俗称“迎霜兔”。

民间在重阳节卜岁预测天气的习俗,是从古代祈天习俗发展而来。一般是以重阳节当天的阴晴来预测冬季的天气。在河北北部地区流传着“九九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尚义县)。中东部地区流传“九九晴,一冬凌;九九阴,一冬温”的民谚(霸州、文安,安国等县市)。重阳节的阴晴还是一些行业当年盈亏的预兆。比如在保定望都县皮行业,流传着“九九晴,皮店掌柜宴请伙计”的民谚。是说如果九月九晴天,预示这年冬天冷,皮货会畅销。而民谚“九九阴,皮店伙计酒酬掌柜”,则是说九月九阴天,冬天暖和,皮货滞销。在安国的皮行业也有此俗。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即凡有出嫁女儿的人家,都备名酒、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称之为“归宁父母”。

老话说,重阳节,不问好;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面问好,礼仪先到”;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问好、问候已经成为人们见面、短信、微信交流沟通时的一种时尚!相信,文明问候必将成为、也一定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重阳节,记得“1要晒,2要吃,3要做,4禁忌”,寓意老人幸福安康!

1.要晒——晒秋(重阳节正是秋收的好时节,我国古代的人们要想储存农作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晒干保存,以备不时之需;秋季秋高气爽,天气晴好,是最佳的晾晒季节;直到现在还有晒秋这个习俗,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晒干后的秋菜清香扑鼻,可以保存几年不坏,冬季拿出来炖炒,可香了。晒实其实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就是希望来年有个大丰收).

2.要吃——吃重阳糕,喝重阳酒。

3.要做——登高赏菊,插茱萸,拜老太公(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一样,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民间仍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我们这边叫拜老太公,一般会做好8个菜,摆上碗筷,倒上美酒,点燃香烛,所有的家族成员,轮流来“拜老太公”,尤其是男丁,一个不能少,都要来拜老太公,求老太公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康,家里老人幸福安康)

4.禁忌——见面忌说:”节日快乐”;忌送菊花;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过;忌宅在家里不出门。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目的是一样的;期盼家家幸福美满,和谐发展;风调雨顺,过上好日子!

“重阳节”与饮食文化: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有美好的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节日食品,重阳花糕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据相关史料及各地民俗资料查证,重阳节主要有菊花酒、重阳糕、栗子糕、糍粑、羊肉面、螃蟹等,这些传统食物,我们现在依然在吃。1、重阳菊花酒;菊花酒是“九九重阳节”的吉祥酒,因“酒”谐音“久”,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因此,也就有了重阳节要喝菊花酒的习俗。2. 九九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重要食物,《都门杂咏·论糕》有记:”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据记载,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撒上一些木樨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要登高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最受欢迎的重阳节食品。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花糕一般中间夹些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3层、2层不等,或者中间夹些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如今,重阳节售卖的重阳糕,依然会用五彩缤纷的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重阳糕上,小巧的模样煞是可爱。

3、北方栗子糕,南方糍粑;老北京有很多的小吃,其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个是花糕,前面已经说过了,还有一个是栗子糕,顾名思义,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栗子糕的做法是把生栗子去皮蒸熟捣成泥,将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展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最后一份栗子泥抹在最上层,上面再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做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我国西南地区,比如四川、甘肃等地,重阳节是吃糍粑。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这是软糍耙。还有一种是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进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瞧,咸麻香脆,回味无穷。4、重阳节要吃羊肉;重阳节吃羊肉面,是因为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面一定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正好九十九的寓意,又应了九九之典。有些地方重阳节当日会举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 秋天正是羊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和猪肉、牛肉相比,羊肉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高,且脂肪、胆固醇含量少,很适合老人食用。注重养生的古人讲究秋季进补,而羊肉是最好的进补食材,因而重阳要吃“羊”。 陕北地区以及周边地区,有很多以荞面羊肉为主料的着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荞麦面等。而陕北人过重阳节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荞面羊肉”。5、重阳节要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正是吃螃蟹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螃蟹正肥美,满膏满黄,蟹肉也非常饱满,重阳节自然少不了吃螃蟹。事实也是如此,在我国许多地方,“重阳节”都是要吃螃蟹的习俗。

金秋九月,秋菊傲霜,由于菊花不惧严寒的独特品性,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在古待,菊花有着不平常的文化意义,它被人们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重阳节养生:重阳正值深秋时节,天气渐冷;保温保暖非常重要!

饮食方面:润燥养肺,饮菊花白酒,益阴滋肾;吃羊肉汤面,益气补虚。

起居方面:起卧避风,早睡要早起,适当午睡;用温水泡脚,胜似补药。

运动方面:注意适量,早起天寒凉,添衣保暖;适量运动,调养肺气。

心态方面:心情开朗,凡事想开,笑看人生;保持乐观,切莫悲愁!

中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传统年节!大致上说的传统文化三件事是:“祀神、祭祖、饮食文化(吃喝、食品、酒、茶等)”。我国是农业国,几千年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可以说人们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保佑“越过越好”之外,所有平日的那些“舍不得”,都借此“节日”释放出来,以此奢事一次。所以,大部分都与神祖无涉的节以及吃喝无关的节有关联。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俎豆香烟不盛,珍馐美食较少!也似乎做得不如其它节日做的实际些,这就是重阳节(涉足的饮食品种较少)。而今,父母长辈们逐渐老去,我们又可以做点什么?“常回家看看”,“尽量让他们高兴,可以“接纳他们的衰老、疾病、孩子气,因为接纳他们,就是接纳未来的自己”。我们还可以“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还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可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如果说孝亲是“德之本”,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那么敬老,就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人伦常情、道德标准。我们在重阳这天,追溯孝亲敬老这一崇尚千年的传统,感悟凝结在时光和生命里的重量。然而,孝亲敬老又岂能依赖某个特定日子的提醒,它理应根植于骨血、铭刻于此心、践行于每日——“孝行天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自从唐代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以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

助老传统的象征!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佩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自从出生起长

辈们把我们视若珍宝,无论你在哪,他们都是你最温暖的港湾!

今天,别忘了向所有的长辈们大声说:爱您!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重阳节”诗词和谚语:

1.高濂所着的《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着明确的记载,称菊花酒是十分盛行的健身饮料。

2.《西京杂记》记述: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3.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习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4. 《都门杂咏·论糕》有记:”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

5. 郑板桥:“佳节进重阳,持螯切嫩姜”。

6. “九九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7. “九九晴,一冬凌;九九阴,一冬温”

8.“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9. “九月九,婚姻最长久”

1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3魏文帝曹丕给魏国大臣、著名的书法家钟繇书信——《九日与钟繇书》成为对重阳节的经典表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14. 我国古代奉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15. 《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16.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17.《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18.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19. 《太清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获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编辑/报道:“风华正茂”)2022年10月

责任编辑:风华正茂
首页 | 资讯 | 社会 | 科技 | 财经 | 访谈 | 文化 | 图片 | 全国 | 视频

Copyright © 2018-2026 中国资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技术支持:织梦58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