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社会 科技 财经 访谈 文化 图片 全国 视频

头条

旗下栏目: 头条 国内 聚焦 发现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以认真实干笃定前行

来源:新民主法制网 作者:对话品牌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9-21
摘要:科技的关键是创新,我们如果长期对于卡脖子问题采用学阀态度或者是草草走形势、或者剽窃英文学术文件再整个中文词儿对应翻译敷衍一下,是无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

在本文严肃的正文开启之前,我们不妨先用一个熟悉的小品来缓和一下尴尬的气氛。

先回顾一下赵本山宋丹丹小品的经典台词(原文):

宋丹丹:说,把大象关冰箱,拢共分几步?

赵本山:(发愣,答不上来)

宋丹丹:三步嘛。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关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带上。哈哈哈哈。

 

那么2022年的教师节来了,我们谈谈,在高端学术领域,从教师到学阀,拢共分几步?

复旦大学经济学首席教授——苏某水教授,从红楼梦里研究出了神奇的东方管理学,有人形容为这跟“从封神榜里研究乾卦坤卦的二进制法则”差不多同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并且我一直有一事不明,企业里才有“CXO首席”概念,为什么复旦大学也有“首席教授”?)

关键的不是他研究出了什么,而是他培养出了两个大神级的学生。一个是他自己的儿子苏某伟,开办了野鸡中的战斗鸡——爱尔兰欧洲大学【默认隐去后缀:(上海)有限公司】,并成为该野鸡大学的首届博士和后来的校长。另一个就是碰瓷华为的著名教授陈某花,也成为该野鸡大学的首届博士(跟苏家公子成为同班同学),陈后来以此野鸡博士搞定南京大学的博士后,再后来又爬升至北大某高级别学院的院长。若不是今年夏天的某一天华为忍无可忍揭开她的画皮,则她恐怕继续逍遥骗大钱。所以我后来点评道:一个水博士,把一个名叫水的已故教授拉下了水。她自己也被口水淹死了。

 

苏某水与陈某花这样“投桃报李、心领神会”的师生勾连组合,凸显了中国高等教育顶级学术领域的沉疴积弊——学阀。

一、学阀勾连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利益同盟

我们可以随便查阅得知,学阀是如今所谓的高端学术知识界(教育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好比金庸武侠中的江湖门派,根据师生关系把知识界垄断成一个个派系,向上互为援助争夺科研资金,向下以话语权压人,以各种非学术手段对新人进行排斥,否定他们的选或研究成果。如果新人想要出成绩,先得给他们做学徒,一切学术成果归导师所有,取得他们信任后才有资格做科研,根据表现获得扶持慢慢成长。反过来,对于听话好使的学生,则往往快速培养其为旗下党羽,以后为其效犬马之劳。比如上文提及的苏某水和陈某花就是这样的勾连组合。

在当今的学术界,学阀现象屡屡发生,而要成为学阀,则必须满足拥有博士生导师资格,掌握行政权利,以及善于跑关系,这三个必要条件。可以说,能成为学阀的都是大佬,他们以某学术带头人的身份,衍生出一大批徒子徒孙,最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关联派系。

所以,在当今很多大学的研究生院里,研究生把导师并不称作导师,而是称作老板。这些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说白了就是在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来给自己的学阀导师打一份工。并美其名曰“产学研融合”的社会实践。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阀压榨现象。导师图谋学生的科研成果,使唤学生做牛做马,如果有良心的老师还能给学生一个署名,心狠一点的老师则直接将学术成果据为己有。从而使真正想潜心研究的学生感到寒心,要么愤然离去,要么同流合污。

二、学阀催生各类学术造假和浮躁学风

一旦学阀师生之间达成了利益集团和攻守同盟,则学术造假等各种学术不端行径便成为必然结果。甚至在诺贝尔奖这样的顶级学术塔尖上,他们也敢于明目张胆地造假。

例如,我们通常以为,每届诺奖得主都是当代科学巨匠。但谁曾想,学术造假也竟在诺奖得主身上上演。就在一个星期前的2022年9月2日,2019年诺奖得主Gregg L. Semenza撤回了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的四篇论文,原因是论文的图出了问题。其实,Gregg L. Semenza很早就被怀疑是“惯犯”了。他近20年发表的多篇论文,都涉嫌学术不端。可谓“作弊界的老司机”。Pubpeer已经挂了他至少40篇论文。这些论文最早的发表时间是2001年,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Cell Reports、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NAS、Cell Metabolism、Cancer Research、JCI等期刊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最新撤回的论文中,都有中国学者的身影。比如芝加哥大学Guoxiang Yuan、Hong Wei、Lisha Xiang等。放眼看去,在国际上被质疑的很多文章中,都不乏我们中国“杰青”的身影。这些被质疑的论文所涉及的学术不端,主要是一图多用,图片PS等。目前仅有少数几篇被质疑论文得到作者回应,作者回应通常解释为“论文中无意的错误并不影响实验结论”之类的搪塞托词。

再者就是学术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比如两年前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现在小札的股票跌了,于是元宇宙的沾边概念就开始满天飞,甚至到了上天入地、装神弄鬼的程度。丝毫不考虑扎克伯格提出元宇宙的本意,也更不关心元宇宙的真实现状有多烂。自从扎克伯格提出了元宇宙概念以来,科技界和互联网界普遍认为这是小扎同志“江郎才尽”的标志和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所以截至昨天Facebook的市值已经跌至四成,只能去玩一些云遮雾绕的虚幻概念了。

 

同样滑稽的还有石墨烯、区块链等热门词汇,原本是一个个严谨的学术词语,却被这些学阀利益集团进行快速的商业化包装和炒作。导致各种概念股飞涨,然后他们疯狂收割一批韭菜,而真正的学术进展却一地鸡毛。凡此种种,俯拾皆是。真可谓:对韭当割。

三、学阀使得科学技术“卡脖子”难题长期难解

众所周知,中国在芯片等很多尖端科技领域都存在技不如人的卡脖子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技不如人并不丢人,只要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至少在态度上能先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重。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能如此勤勉,相反,他们可能主动懈怠甚至躺平。

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怎么解决,一直事关国家兴亡。之所以被卡脖子,因为在科技领域那些好啃的骨头他们之前已经啃习惯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继续坐冷板凳潜心钻研的斗志。比如大量的基于美国工具软件的修修补补的二次开发插件(如东南大学对于matlab的二次开发,其实这是多数硕士都可以做到的,又例如区政府资金对于Revit技术的二次开发的大量投资),40年来,把二次开发技术当成0至1的原创技术的现象,如雨后春笋早已遍布中国各个科技应用领域,像巨婴一样对美国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换个名字就又当成新的拿出来贩卖概念了。而这些二次开发应用向他国技术的先锋队一样迅速普及,又进一步恶化了我国被卡脖子的程度,这些所谓的科技人士二次开发的越细,中国的底层科技就越离不开美国,不但没能解套,反而卡得更紧了。

因此,国家对于发生在卡脖子领域的科技项目的严格评审和验收流程就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上述的学阀利益同盟等积弊客观存在,直接导致了评审和验收的仓促和敷衍,甚至在流程设计上就存在直接硬伤。很多时候,上一个课题还没有验收,下一个课题就开始了,导致来不及自我矫正,直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例如,2019年8月份南京师范大学的《基于多模原位检测的脑胶质瘤诊疗一体化研究》已经出现在《2019年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清单》,但这同一个内容2022年度8月份又再度出现在《2022年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拟立项目公示清单》。无独有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金属微结构特种能场微纳制造技术研究》也是两次分别出现在2019年和2022年的公示清单中。

 

 

按照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22年4月27日印发的《关于印发《2022年度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指南》及组织推荐领衔科学家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项目实施3年后进行阶段验收,根据进展情况择优予以持续资助。

 

如果按照2019年的省厅文件规定,只有被列入前沿,才有可能继续持续资助,那就更不合规了。

 

 

我们从江苏省政策数据服务平台——政畅通上查询能直观看出,这些项目通常是每年八九月份刊登公示。而该项目从公示至今才刚满3年,余温尚存,何况还有公示后的复审、任务书撰写、合同签定等一系列流程。这些后续事务按常理推测不可能瞬间完成。但他们是怎么完成的呢?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乌龙事件。但为什么会发生呢?原因就在于验收流程的不科学。评审专家们常常以PPT论PPT,为什么不直接展示基础试验成果呢(或者代码或者试验成果),难道教授随便有个想法就算科学前沿吗?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几年内如何突破?更有徐某东老师,直接把matlab的使用说明书当成了自己的出版物《MATLAB语言在建筑抗震工程中的应用》,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是MATLAB的说明书)

 

(这是徐某东老师的出书目录)

总结语:科技创新任重道远,以认真实干笃定前行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矛盾第一项就指明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科技的关键是创新,我们如果长期对于卡脖子问题采用学阀态度或者是草草走形势、或者剽窃英文学术文件再整个中文词儿对应翻译敷衍一下,是无法解决卡脖子问题的。

科学允许有失误、允许有错误 ,但是人为的放松对卡脖子问题的评审过程,成了为申请经费而申请经费,那就从源头上出了大问题。要知道,卡的是脑袋下的脖子,不是脚脖子,这意味着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十分重大,而且时间紧迫,我们不能一味漠视甚至放纵地等上十年,等一百年,必须要有只争朝夕、立马解决的紧迫感。唯有如此,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看到真正的曙光。

责任编辑:对话品牌
首页 | 资讯 | 社会 | 科技 | 财经 | 访谈 | 文化 | 图片 | 全国 | 视频

Copyright © 2018-2026 中国资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技术支持:织梦58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