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近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情系镇巴·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镇巴县城、青水镇等地走访调研、亲身体验、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首先,实践队来到了位于镇巴老街的苗家汇苗绣文创中心苗绣工坊,双方就工坊发展历程、项目传承、传习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交流,随后一同参观了工坊内的手工香囊、刺绣品、展品服饰等。通过调研,队员们深深感受到勤劳智慧的镇巴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让自己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所震撼,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紧接着,实践队一行来到了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青水镇。青水镇,坐落于陕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位置独特,是苗族文化在北方的最北端延伸。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青水镇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承载着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在青水镇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了苗族陈列馆参观,整个陈列馆分为上下两层、馆内陈列着身穿苗族服饰的苗族姑娘和手持芦笙演奏的苗族小伙子蜡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还有苗族长桌宴、服饰、刺绣、生产生活工具等大量实物、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多媒体展演,涵盖了苗族迁徙历史、文化传承、生活风俗、饮食习惯以及远景规划等内容,记述了镇巴苗民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青水镇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参观完苗族陈列馆后,实践队还前往雷家寨古苗居。雷家寨是乾隆年间苗人从贵州迁徙于镇巴青水镇的雷氏家族的聚居地,如今这个古苗寨还可以看到当年苗人居住过的山洞遗址。 在青水镇,蜡染艺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在织物上点绘蜡花后,再经过染色、去蜡等工序,形成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纹样。青水镇的蜡染艺术,以其独特的构图、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在苗族蜡染中独树一帜。
活动最后,实践队还来到了青水镇朱家岭村的蜡染坊参观学习。在蜡染坊非遗传承人杨兵老师的陪同下,实践队一行参观了蜡染样品陈列厅、蜡染体验馆、蜡染直播间等,在与杨兵老师的交流中了解到青水镇的蜡染艺术之所以能引人入胜,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工艺流程,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青水镇的蜡染图案往往取材于自然和日常生活,如花鸟鱼虫、山川河流、人物故事等,寓意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蜡染的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又不失精致的美。随后,实践队成员在杨兵老师的指导下手拿蜡刀,在白布上画出心仪的图案,再经过染和煮等一系列工序,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蜡染手工体验。 据了解,青水镇还积极构建“非遗+”文脉体系,重塑文化“新内核”,由非遗传承人杨兵带头,将蜡染与扎染等非遗技艺传承并发扬,带动50余名群众就业。 通过深入了解苗族文化、蜡染工艺等,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自身能力,更深刻理解了乡村发展的紧迫性和个人责任。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各地乡村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他们也将把在镇巴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镇巴的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