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化转型与中美竞合下的中国医药产业突围路径
2025年4月23日,记者走进西南医科大学天然抗肿瘤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专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吴建华教授。吴建华以其在天然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科研突破与产业实践,成为推动中国医药创新与制造升级的关键力量。他提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通过技术革新、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重塑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医药创新的核心引擎 吴建华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数字化与绿色化并行的生产力形态”,在医药领域体现为“智能化研发、精准化制造与全球化协作”。他以自身团队研发的四大智能系统为例——医药试验数据管理平台、原料成分检测系统、紫杉烷类制水浓度调控系统及紫杉醇提取数据分析模型,说明智能化工具如何将药物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25%。 “紫杉醇提取技术的优化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打破国外专利壁垒,更推动了中国抗癌药物的可及性。”他提到,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活性成分进行高通量筛选,已发现多个潜在抗肿瘤化合物,相关成果获得10余项发明专利。 全球新格局下的破局路径 面对当前形势,吴建华提出三大战略: 1. 技术自主化与标准引领: “当前形势倒逼我们加速核心技术的攻关。”他举例称,团队开发的“高纯度紫杉醇连续化生产线”采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并通过国际GMP认证,成功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2. 产业链韧性构建: 吴建华强调“从原料种植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整合”。例如,通过与中国西部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合作,建立“成分-功效-安全性”数据库,确保原料质量可控,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3. 国际化协作网络: 他主张“以开放应对封锁”,推动与欧洲、东南亚的联合研发。近期,其团队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开发“AI辅助抗癌药物设计平台”,探索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智造” 吴建华认为,中国医药产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数字化升级: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药品全生命周期,提升国际信任度; 绿色制造:开发低碳工艺,如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减少化学溶剂污染; 政策协同:呼吁政府加大对临床试验数据互认、跨境研发合作的制度支持,例如参考欧盟“医药单一市场”模式,简化区域审批流程。 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医药创新不应是零和博弈。”吴建华总结道。他提出以“全球公共卫生需求”为导向,推动中国药企参与WHO主导的药品专利池计划,并联合发展中国家共建抗肿瘤药物联合生产线。近期,其团队正与非洲国家探讨“抗疟-抗癌”双靶点药物合作项目,践行“健康丝绸之路”理念。 在吴建华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科技向善为初心,以跨界融合为路径”。面对百年变局,中国医药产业唯有通过技术创新、生态重构与全球协作,方能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蜕变。正如他所言:“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人类生命福祉的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