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社会 科技 财经 访谈 文化 图片 全国 视频

头条

旗下栏目: 头条 国内 聚焦 发现

看得见的伤痕,看不见的自我

来源:未知 作者:郭华宾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7-29
摘要:提及emo一词,或许对这一网络用语大家并不陌生,然而社会对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仍停留在表面,殊不知少年也知愁滋味,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的趋向,走不出的心理困境会走向行为的极端。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对自己身体组织进行不同程

提及“emo”一词,或许对这一网络用语大家并不陌生,然而社会对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仍停留在表面,殊不知“少年也知愁滋味”,面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的趋向,走不出的心理困境会走向行为的极端。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对自己身体组织进行不同程度损伤的一系列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数据显示,NSSI行为在青少年和年轻人群体中普通存在,中国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高达24.7%,NSSI不仅会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

为了探寻青少年背后看不见的“痛”,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心灵守护星”调研团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开展调查研究,累计调研17天,共计9898个调研样本资料,期望以此“看见”那些迷失在情绪漩涡里的孩子。

“求救的伤口”

“老师,其实我并不想伤害我自己……”故事起源于晓晨的一次求救,从初中开始出现反复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她只是通过撞墙和抓挠皮肤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痛苦与不安,但一次校园霸凌事件让晓晨感到强烈的不公感与无助感,她开始幽闭自己,强烈地撞击头部,试图在短暂的痛感中寻求“解脱”,仿佛通过肉体的疼痛便可摆脱心灵的无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伤逐渐“上瘾”,她知道这种行为“不正常”,却又不知如何改变……

“无声的呐喊”

了解到晓晨的情况后,“心灵守护星”团队迅速开展调研,非自杀性自伤表面上看是个体直接损伤其身体组织,实际却是通过身体宣泄无处排解的情绪,面临着远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团队调研发现,自伤行为与生活事件及情感亲密需求密切相关,如常见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家庭冲突等,NSSI被用作应对负面情绪的手段;与此同时,情感亲密需求也与NSSI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能够有效降低NSSI的发生率。对于自伤患者而言,身体有时是一种循环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是一次次绝望的“无声呐喊”。

“听见与回应”

处理强烈的负面情绪并不容易,团队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概念辨析、数据收集与变量分析,结合个案访谈,对9898名大学生进行分析发现,有效的人际沟通、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可以有效降低NSSI的发生概率,可以通过心理支持辅导、医校合作、行为替代训练等方式进行干预,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当然,被“看见”只是疗愈的第一步,“回应”才是治愈的终点,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团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预防: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和压力;二是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三是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对NSSI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我感觉不到疼痛,但我很想逃离。”这是一次访谈中受访者的自述,“自伤的孩子是想好好活的孩子”,愿这次调研能让青春的疼痛被“看见”,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听见与回应”。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心灵守护星”调研团队 指导教师:刘志强)

 

责任编辑:郭华宾
首页 | 资讯 | 社会 | 科技 | 财经 | 访谈 | 文化 | 图片 | 全国 | 视频

Copyright © 2018-2026 中国资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  技术支持:织梦58

电脑版 | 移动版